科技狂潮成就傳播民主當然不是新的現象。1980年代在台灣有「科技解嚴」一說,就是攝錄影機隨消費資本普及,社運紀實影像毋須仰賴既有的傳播系統播散,有志影像生產的業餘作者也能自外傳播體系、逾越產業資本的侷限創作,致使批判意識與創新美學都能跨越政治與經濟屏障,(相對)自由地流通。
而後,在1990年代,有線電視、地下電台遍地開花,網際網路更教「路人變紅星」愈發輕而易舉。Andy Warhol「人人都能成名15分鐘」的預言,不僅應驗,而且是沿著全球化的生活地景,跨地域、跨文化、跨時空脈絡地應驗。
到了社群媒體(疑似)成功號召阿拉伯世界的反威權革命,電視新聞充斥素人自拍、行車紀錄攝像,傳播專家方煞有介事析談AGC(audience generated content,觀眾產製媒體內容)、prosumption(消費即生產)作為一種新形態「媒介潮流」所能創生的社會效應,反難免顯得些許小題大作。
畢竟,媒體屬於大眾;且此從屬關係遠遠超出(儘管未必超越)「大眾媒體」之為文化產業所可能背負的規訓機制特質。自印刷技術普及、資訊傳遞益形快速便捷,媒體與群眾、與社會結構之間,共蓬勃、同時相拮抗的繁複糾纏,一再給予文化分析最精采、也最艱鉅的想像力挑戰。
傳播資本主義(communicative capitalism)、媒介浸潤理論(mediatization)、傳播生物政治、賽伯格、後人類、新科技物質主義,不過是新近應對此挑戰的部分嘗試。其中所涉,未止規訓、資本、認知、抵抗等權力部署問題。因為,從屬大眾的媒體,也屬於常日生活。「科技解嚴」或「成名15分鐘」的政治,是經驗和記憶、感官和情緒、迷思和破除迷思的競技場。
如此反覆不止、元素紛雜的競合程序,定義媒體的歷史。從而也是大眾的歷史,日常的歷史,記憶和情感的歷史。
「喧嘩上等:媒介記憶與大眾參與」由廣播、電影、電視三種大眾、日常、記憶媒介出發,而後逐步推探媒介的定義與界限,試圖細檢這部豐繁歷史的部分切面。我們冀望,檢視的成果將會喧雜,而且開闊。像一幅路線錯織、形貌多元的地圖,指引我們,持續推展想像的邊界。
0 2
與會講者 SPEAKERS



